Die Präsentation wird geladen. Bitte warten

Die Präsentation wird geladen. Bitte warten

詮釋學、默會知識 與 質 性 研 究 主講人:鄒川雄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Ähnliche Präsentationen


Präsentation zum Thema: "詮釋學、默會知識 與 質 性 研 究 主講人:鄒川雄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Präsentation transkript:

1 詮釋學、默會知識 與 質 性 研 究 主講人:鄒川雄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 一、量化研究vs質性研究 〈一〉從量化帝國的建立到質性研究的反動(60—90年代) 〈二〉質性研究是我們天賦的能力

3 二、量化帝國的興起 西方理性主義 現代性與現代化 啟蒙理性 自然科學模式 國家統治技術 自由市場運作 量化帝國(1950 ~ 達巔峰)

4 三、量化研究的優點與困境 優點: 1、客觀與標準化--建立知識的權威與判準 2、消除任意性與玄想 3、知識的可累積性

5 量化研究可能的困境 1、將無法量化的資料排除(在燈下找鑰匙) 2、將研究對象以可操作化及量化來建構(扭曲對象)
3、喪失對象的整體性與脈絡感(取消前理解) 4、表面性與膚淺性(一個習以為常的答案) 5、價值走私(未反省的前理解的滲入) 6、知識與權力的禁制(量化意識形態成為權力機制)

6 四、質性與量化兩種研究模式之比較 量 化 研 究 質 性 研 究 1.主客關係 主客對立 主客合一 2.真理觀 真理符應觀 (思想反映實在)
就研究的本體論及認識論的基本預設而言: 量 化 研 究 質 性 研 究 1.主客關係 主客對立 主客合一 2.真理觀 真理符應觀 (思想反映實在) 真理彰顯觀 (思想彰顯存有) 3.客體(對象)的性質 實在論 realism: 客體客觀自存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客體(對象)為主體所建構 4.學科性質 律則性 nomothetic 科學 表意性(ideographic)學科 5.認知興趣 技術控制 理解、溝通與批判

7 語言概念的明確性、中立性、與透明性(變項設計) 語言概念的歧異、模糊與非透明性
B.就認識之過程、元素及解釋模式而言 量 化 研 究 質 性 研 究 6.經驗資料 感官經驗(外在證立原則)、etic 內在體驗原則、emic 7.語言及概念 語言概念的明確性、中立性、與透明性(變項設計) 語言概念的歧異、模糊與非透明性 8.邏輯與論證 形式邏輯的客觀範疇地位 形式邏輯、辯證邏輯、模糊邏輯 9.因果關係 自然因果、因果律 結構因果(多元決定)、命運因果、非因果

8 去時空化、非歷史的、跨地域的(放諸四海皆準),物理時間 在時空脈絡下特殊性的歷史個體(historical individual),具體時間
B.就認識之過程、元素及解釋模式而言 量 化 研 究 質 性 研 究 10.時空條件 去時空化、非歷史的、跨地域的(放諸四海皆準),物理時間 在時空脈絡下特殊性的歷史個體(historical individual),具體時間 11.解釋模式 因果說明(explanatoon) 意義理解(understanding)及深描 12.普遍整體與 個別之關係 普遍定律與個別例證的「應用關係」 整體意義與個別意義的「脈絡關係」(詮釋學循環)

9 量 化 研 究 質 性 研 究 13.研究心態 價值中立原則 價值觀聯與價值涉入 14.研究程序與步驟 標準化及可操作性原則 多元主義
c.就研究設計與研究過程而言 量 化 研 究 質 性 研 究 13.研究心態 價值中立原則 價值觀聯與價值涉入 14.研究程序與步驟 標準化及可操作性原則 多元主義 15.研究方法與分析技術 統計模式與量化技術 質性技術(訪談、參與觀察..) 16.研究架構與觀點 模型(model)主義

10 五、詮釋學重要概念 〈一〉理解(暸悟) understanding, verstehen
〈二〉詮釋學循環 hermeneutical circle 〈三〉前理解 preunderstanding 〈四〉此在(親在) dasein 在世存有 being-in-the-world 〈五〉生活世界 lifeworld 〈六〉視域融合 the fusion of horizons 〈七〉二度建構 second order constructs 〈八〉深瞄 thick description

11 六、深描詮釋之層次 4 研究者及其所屬社會生活 3 行動者所屬社會生活世界 2 行動者個體生活世界 1 行動(含創作及制度)

12 七、Polanyi的默會知識觀 〈一〉「我們所能知道的比我們所能述說的多。」
(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二〉「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與 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13 知識冰山 顯性知識 默會知識 (不可言傳,非規則化、非邏輯化)

14 八、默會知識的優先性原則 〈一〉「所有知識不是屬於默會知識,就是根植於默會知 識。」 〈二〉例證: 1.認臉孔;認臉的心境
〈一〉「所有知識不是屬於默會知識,就是根植於默會知 識。」 〈二〉例證: 1.認臉孔;認臉的心境 2.空間、方位、地點 3.游泳;開車;彈鋼琴 (三)語言與默會知識: 1.稱名兼指物(naming-cum-pointing) 2.語言及理解的過程仍依賴於「非言述的能力」(inarticulate power)

15 九、默會知識的學習 〈一〉較高層次認知中的默會力量 (二)師徒制與範例學習 專家診斷、行家技藝 科學、藝術創造活動
技藝與師徒傳承:體現型、技藝型知識 (know-how) 明言的規則 vs 實作的規則 範例學習與投靠權威: 做中學

16 十、焦點意識(focal awareness)與輔助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
(一)近側項/遠側項 (二)例證: 錘釘子 盲人探路—意義的移轉 語言使用的透明性 (三)焦點意識與輔助意識的相互排斥

17 十一、寓居、內在化與身體延伸 (一)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的特殊地位:
身體從來就是我們的一部份,是我們從未注意 的輔助意識,是我們認知一切外在知識的終極工具。 (二)寓居(indwelling):心靈寓居於三種輔助 物上,成為身體的延伸 心靈寓居於大腦、身體之上 心靈寓居於各種工具之上 心靈寓居於各種文化詮釋框架之上

18 十二、自然語言與人工語言—當代人工智慧的困境
自然語言的翻譯,請試譯以下句子:

19 例子 1.(1)SAFETY GOGGLES MUST ALWAYS BE WORN INSIDE THE BUILDING
1.(1)SAFETY  GOGGLES MUST ALWAYS      BE WORN INSIDE THE BUILDING (2)DOGS MUST ALWAYS BE CARRIED  ON THE ESCALATOR 2.(1)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2)Fruit flies like an apple. 3.(1)Susan saw the man in the  park with a dog. (2)Susan saw the man in the  park with a statue. (3)Susan saw the man in the  park with a telescope. 4.Are you cold?

20 十三、質性研究與默會素養 (一)典範性學習重於規則性學習 1.經典與大師的重要(學術的奇力斯馬) 2.典範學習的主要模式----模仿
3.根源學習法:回到知識創造者的脈絡與生 活世界中去 4.師徒制:身歷其境的模仿、面對面接觸與深刻化的生命互動,常常是培養默會知識的重要方式

21 (二)教科書教學與學習法的謬誤 教科書體制與學科規訓制度 教科書的基本性質與編排方式 以經典或好書之學習取代教科書學習

22 教科書 經典 1.與學科之關係 介紹或陳述一個學科領域 跨學科領域 2.內容特色 廣博 精深 3.編排方式 框架式編排,注重外在合一性 編排多元化,注重內在論證的一致性 4.論述前提 許多的學科論述前提被視為理所當然,有一套明確的規則及方法 從擱置或質疑理所當然的前提出發,沒有明確規則,充滿爭議、曖昧與不確定性

23 教科書 經典 5.理論論述型態 理論被稀釋化及重新裁減片段化論述 理論原汁原味呈現完整的論述 6.論述重點 注重論述的面面俱到 注重論述的原創性貢獻 7.對學者的要求 要求學科規範的訓練以及專業性思維的養成 要求理智求索的熱情與生命的深度參與

24 (三)質性研究輔助意識之培養 理論性素養(能力) 技術性素養(能力) (心智模式、理論精通) (工具操作) 實踐性素養(能力) 〈技術化〉
〈理論觸覺〉 經驗世界

25 三 種 素 養 理論性素養:1)視野及心智模式之培養 2)對特定問題及領域之精通 技術性素養:對於研究工具之技術操作之熟練(如訪談技術、資料蒐集技術等) 實踐性素養:將理論性與技術性素養運用於生活中特定經驗的能力

26 十四、默會知識(支援意識)的養成歷程分析
(一)支援意識的養成歷程乃是默會知識在研究者身心中內在化與延伸之過程 1.所謂「內在化」是指默會知識以工具或媒介(含理論、技術及實 踐)的形式融入研究者的身體之中而形塑新的身心狀態的過程。 內在化的結果造成研究者身體的延伸,意即意義的延伸或位移。 2.內化的過程如下: 外在性 外在性的內在化 內在性的外化 (異己的) (日益成為身體的一部份) (身體的延伸、意 義的位移)

27 (二)默會知識的學習(即內在化)歷程,涉及三個不同的轉換形式:
1.從「顯性知識」轉化為「默會知識」 這是指一種明白的、透過語言的或規則化學習,學習者以顯性知識為焦點意識, 在學習過程中這些顯性知識(不論理論或 實作技術)日益內化為學習者的一種能力、背景及素 養,亦即內化為身體的一部份,成為身 體的延伸,成為日後學習其他知識的支援意 識。 2.例如:課堂聽講、以語言故事來傳達知識、邊做邊學

28 2.從「默會知識」轉化為「默會知識」 這是指一種內隱的、不可言諭的、非規則化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日益(默默地)轉化為學習主體內在的默會知識。通常這種轉化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學習者沒有意識到。然而這種默會式的學習卻也能為學習者形塑大量的模糊卻有用的知識,並成為今後學習的輔助意識。 例如:觀察、模仿、經驗分享、實務練習、師徒制、在職訓練

29 3.從「默會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 這是指學習主體對默會知識進行「反思的建構」而形成。也就是說,企圖把隱而不宣的、模糊兩可的、未經語言加以反思的默會知識,透過思維的運作,將其提昇至可以用語言表述及可以規則化的程度。所謂對研究進行「方法論的反省」,正是屬於這種轉化類型。 例如:隱喻、類比、創造新觀念、新論述

30 十五、結語:方法論只具有啟發性的作用 對默會知識進行「反思性的建構」,將使得我們更加有意識地掌握它,也就是我們將產生更多更明確化的對質性研究方法論的反省,這是默會知識明言化的一大優點。 不論我們如何對默會知識進行反思,如何將其語言化與規則化,我們都無法窮盡它。也就是說,無論如何顯明它,默會知識的內涵仍然隱而不宣。 就質性研究而言,當默會知識轉化為方法論反省的明示知識時,對於這種知識之應用,我們應當小心謹慎。也就是說這些明言的質性方法論知識只能發揮「啟發性的」作用,而非「規範性的」作用。


Herunterladen ppt "詮釋學、默會知識 與 質 性 研 究 主講人:鄒川雄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Ähnliche Präsentationen


Google-Anzei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