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 Präsentation wird geladen. Bitte warten

Die Präsentation wird geladen. Bitte warten

青少年社交發展的六大需求 1. 與他人建立有愛心、有意義、及令人滿意的關係之需求。

Ähnliche Präsentationen


Präsentation zum Thema: "青少年社交發展的六大需求 1. 與他人建立有愛心、有意義、及令人滿意的關係之需求。"—  Präsentation transkript:

0 青少年的社交發展 Photo by Charles Chang

1 青少年社交發展的六大需求 1. 與他人建立有愛心、有意義、及令人滿意的關係之需求。
2. 結識不同背景、經驗、與想法的新朋友,藉以拓展童年時期友誼的需求。 3. 在社交團體中尋求接納、歸屬、認同與地位的需求。 4. 發展跨性別友誼及關係的需求。 5. 學習、吸收、練習約會技巧,以利於個人及社交發展、明智選擇配偶並得到成功婚姻的需求。 6. 在傳統性別角色扮演上,決定依循程度高低的需求。

2 青少年對朋友的需求 6-1 青少年早期階段,同儕順從度逐漸增加。與他人建立關係,分享共同的興趣是青少年的首要需求,他們需要親密的朋友,以諒解、關愛的方式,在旁陪伴扶持。Claes(1992)認為:女孩對朋友的期待比男孩更多,她們與朋友的依附與親密程度亦高於男孩。

3 青少年對朋友的需求 6-2 Papini等(1990)的研究指出,較年幼的青少年偏好將自己的情感向父母親傾訴,這泰半取決於家庭中是否有開放的溝通管道。然而當年紀漸長,青少年對朋友的自我表露程度漸增;在較年長的青少年中,自我表露的程度最高。相較於男性,各年齡層的女性對父母及同儕顯露出更多的情感表白。

4 青少年對朋友的需求 6-3 在青少年時期遭受同儕忽略或拒絕,與某些嚴重的問題,例如少年犯罪、濫用藥物、以及憂鬱有關(Merten, 1996)。青少年早期階段有可能是青少年格外脆弱的時期,此時他們正面臨同儕社交壓力(Moran & Eckenrode, 1991)。在情感上,青少年與能分享其脆弱和最深層自我的其他人結合。因此,他們在敵意的世界中形成志同道合的朋友。

5 青少年對朋友的需求 6-4 青少年將自己的寂寞描述成空虛、孤立和無聊。有時候因為難以溝通或親近,甚至在有別人作伴時,青少年也會感到寂寞。少男似乎比少女更不會應付寂寞的問題,或許是因為男孩比較不會表達自己的感覺。

6 青少年對朋友的需求 6-5 不同的青少年以不同的方法應付寂寞。比較獨立的人從事個人的追求,保持忙碌並調整想法,以便讓自己感到更滿足。依賴性較重的人則設法拓展社交接觸,嘗試多與他人相處,倚靠外界的資源支持,尋求成人的協助,或求助於宗教、或專業協助(Woodward & Kalyan-Masih, 1990)。

7 青少年對朋友的需求 6-6 有些青少年決定不信賴任何人。因此,對於與自己相關的事物,表現出憤世嫉俗的態度(Mitchell, 1990)。他們避免社交接觸和親密關係,如此別人就無法利用他們。一旦青少年察覺到形成友誼的社交風險高於潛在的利益,他們便難以建立有意義的關係(East, 1989)。

8 家庭與同儕關係 形成親密友誼的能力,部分是在家庭中養成。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與青少年的社交調適之間有密切的關係(Dekovic & Meeus, 1997)。親子維持緊密關係的影響之一,乃是親近父母的青少年往往擁有高度的自尊心(Sim, 2000)。擁有高度自尊的青少年,較能轉變為外向的人,喜愛自己,進而容易接近同儕,也讓同儕容易接納自己。

9 青少年早期的友誼 2-1 成功的友誼,如同成功的婚姻,建立在相互滿足彼此需求的基礎上。最好的朋友如果能滿足彼此的需求,他們之間將形成緊密的友誼連結。青少年尋求夥伴關係的情緒愈強烈、愈自戀,所培養出來的友誼就可能愈脆弱、複雜和短暫。

10 青少年早期的友誼 2-2 男孩認為如果對朋友吐露太多,他們會被朋友取笑;因此當男孩真正在進行談話時,他們大半採取吹噓成就的形式(Stapley & Haviland, 1989)。少女比少男更容易向朋友尋求情感支持(Lederman, 1993),亦比男孩更在乎朋友的忠誠度(Schneider & Couts, 1985)。

11 拓展早期的友誼 年幼的青少年離開附近小學的範圍,進入地區性的國中就讀,他們隨即接觸到更寬廣、更異質化的友誼關係。青少年自此一發展階段的一大社交難題是拓展人際關係,學習如何結交各種不同類型的人,並與他們相處。在這個早期階段,青少年想要擁有許多朋友。在青春期早期(直到15歲),朋友人數通常會增加。此後,青少年變得更有識別力,他們所認定的朋友人數減少。

12 青少年休閒活動 青少年學生最愛從事的活動之一是「無所事事」。當無所事事時,有些女孩待在家中或朋友家裡打發時間。看電視是青少年共通的休閒來源。
相較於女性,有更多的男性花費較多的校外時間「在市區漫遊」、「開車四處逛」或開車去載朋友。相較於男性,有更多的女性將時間花費在購物中心、找朋友或聊天。

13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1 到青春期中期,被他們所仰慕的死黨或群體成員接受是青少年努力的目標。在這一個階段,青少年對於負面的批評反應相當敏感。他們關心別人的看法,因為他們的自我概念和自尊程度有一部分是由其他人的看法所反應。

14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2 1.順從 青少年學生將順從(在活動、語言、態度、穿著和興趣上)列為受歡迎的條件之一。
社會地位較高的青少年順從(父母)程度高於低社經地位家庭的青少年。他們往往喜歡學校、計畫繼續升學、上教堂,並且擁有較高層次的職業選擇。

15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3 1.順從 家庭適應良好、喜愛父母的青少年比較沒有順應同儕要求的需求。當面臨抉擇時,他們會接受父母的意見,而非同儕的意見。 少女群體的成員比較關切和諧的關係、在社交上得到贊同和接受,以符合同儕期望。同儕壓力對於少女比少男更具支配力和影響力。對少女而言,在團體組織中積極維持「好女孩」形象是壓力所在。對少男而言,壓力來自於成為「有男子氣概」的運動員、使用藥物或酒精,以及在性方面有所作為。

16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4 2.成就 獲取團體接受的另一個方法是透過「成就」-從事運動、參加社團、休閒活動或在學業科目上求表現。在中學裡,運動好手比讀書高手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運動兼讀書高手是所有青少年中最受歡迎的典型,這表示課業與運動成就兩者都可以得到正面的地位。

17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5 2.成就 成績傑出的學生花費在課業的時間佔用到他們與同儕互動的時間。有天賦才能的青少年獨處時間多於與其他青少年相處的時間,然而因為他們喜歡自己所從事的活動,所以並不會感到寂寞或不快樂。

18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6 3.參與-青少年間受歡迎的標準
少男:(1)從事體育活動;(2)身為領導群一份子;(3)擔任活動領導人;(4)成績優秀;(5)家庭背景良好。 少女:(1)身為領導群一份子;(2)擔任活動領導人;(3)當啦啦隊;(4)成績優秀;(5)家庭背景良好(Bozzi, 1986)。

19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7 3.參與-青少年獲得聲望的標準
少男:(1)運動;(2)成績和才智;(3)可使用汽車;(4)善於社交;(5)受異性歡迎;(6)外表;(7)參與學校活動。 少女:(1)外表吸引力;(2)善於社交;(3)成績和才智;(4)受異性歡迎;(5)穿著;(6)參與學校活動;(7)當啦啦隊。 男孩主要藉由運動、成績和聰明才智持續獲得聲望,而女孩主要藉由成績、聰明才智和外表吸引力維持聲望(Suitor & Reavis 1995)。

20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8 4.性格與社交技巧 想在社會上被接受,個人特質和社交技巧是非常重要的項目;個人特質是受歡迎與否的最重要因素。在友誼關係中,人際因素(interpersonal factors, 包含性格特質、個性、親密程度、以及社交行為)比成就(achievement factors, 包含學業成就和運動本領)或外表特徵(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包含長相和財物)更重要。

21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9 4.性格與社交技巧 外表吸引力確實影響受歡迎程度。即使是教師,他們對於具有外表吸引力的學生的評價高於外表缺乏吸引力的學生(Lerner等,1990)。然而,一旦對於外表缺乏吸引力的學生有更多認識之後,青少年和成人會開始將外表吸引力列為次要的考慮,而比較重視其他的能力。

22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10 4.性格與社交技巧 發展並表現別人所欣賞的個人特質,以及學習確保被接受的社交技巧是青少年尋求團體接受的兩項重要方法。受歡迎的青少年能被人接受是因為他們的外表、社交能力、與性格。他們外表整齊、打扮得體、長相好看,而且友善、風趣、外向、令人愉快,加上精力充沛,喜愛和別人一起參與多項活動。Miller(1990)指出最受同性歡迎的青少年往往也是最受異性歡迎的青少年。

23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11 5.害羞 大約半數學生將自己評為「中度害羞」或「相當害羞」(Ishiyama, 1984)。害羞程度通常在青少年早期開始增加,因為自我意識的增加、興趣的發展,以及想要成為社交團體一份子的渴望(Hauck, Martens & Wetzel, 1986)。 害羞源自於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想在社交上獲得贊同、低度自尊,以及害怕被拒絕(Connolly等, 1987)。害羞亦可能源自童年時期的問題,例如被取笑、批評、嘲弄,以及被拿來和兄弟姊姊作比較。

24 團體接受度與受歡迎度 12-12 6.異常行為 部分青少年藉由異常行為來獲得團體的接受,亦即利用與大多數青少年(以中產階級為主)不同的行為來得到特定團體的接受,而這個團體本身就偏離正常軌道。因此,受歡迎與否多半取決於團體順從的程度,而非固定的標準。 同儕團體的形成有時是基於對家庭權威的敵意,以及想要反叛的欲望。這種同儕團體可能變成青少年犯罪幫派,他們對權威體制懷有敵意,但卻贊同團體所接受的特定異常行為。

25 參考資料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臺北市:東華。
黃俊豪、連廷嘉(譯)(2004)。R. F. Philip著。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學富。

26 THE END


Herunterladen ppt "青少年社交發展的六大需求 1. 與他人建立有愛心、有意義、及令人滿意的關係之需求。"

Ähnliche Präsentationen


Google-Anzeigen